戴口罩導致肺結節?殘留環氧乙烷致癌?都是謠傳!
發布時間: 2022-12-14 11:22:01 | 來源: 人民網 | 責任編輯: 張豐
按照相關規定,一次性醫用口罩經過解析期,出廠時的環氧乙烷殘留量不能超過10微克/克,這一濃度不會給人體帶來傷害。而環氧乙烷本身極易揮發,出廠時已經符合國家標準,再加上長時間的揮發,存在殘留并且危害健康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戴口罩作為人們新的生活習慣,在疫情防控工作中起著重要作用。
近日,“戴口罩會導致肺結節”“口罩上殘余的環氧乙烷致癌”等傳聞,讓不少人對戴口罩產生了疑慮與擔憂。那么,這些觀點是否正確?
長期佩戴口罩與肺結節發生無直接關系
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胸外科副主任醫師錢坤介紹,醫院體檢中心的數據顯示,作為長期持續佩戴口罩的典型人群,醫務人員的肺結節檢出率并未高于醫院其他非必要佩戴口罩的群體。“數據表明,長期佩戴口罩和肺結節的發生沒有直接關系。”錢坤說。
從口罩的材質來看,按照常用的醫用外科口罩執行標準YY0469—2011,口罩面體分為內、中、外三層。其中內、外層為聚丙烯(PP)無紡布,中間層為聚丙烯熔噴布。
天津工業大學紡織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錢曉明此前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制作口罩用的熔噴布,是由聚丙烯高分子材料加工而成的超細纖維非織造材料,這種高分子材料加工為熔噴布后,在正常的使用時限內,不會產生小分子物質。他指出,聚丙烯在外力的作用下,也可能會變成粉末顆粒。不過,這種粉末顆粒都是以大顆粒形態存在的,很難被吸入肺中。
對于口罩內層,錢坤表示,口罩內層的原料PP紡粘纖維即使碎裂,結成100微米量級的毛屑進入呼吸道,也會被多重人體屏障阻擋和呼吸道自我清除機制排出,不會產生肺結節。
“數據顯示,只有粒徑小于10微米的顆粒物(即通常所說的PM10),才有可能引起塵肺等疾病。100微米量級的毛屑,作為生活中的大顆粒,基本會被我們黏液纖毛系統清除或者被吞噬細胞吞噬,不會形成肺結節。”錢坤說。
雖然“戴口罩會導致肺結節”這一觀點并不正確,但這也提醒我們要注意規范佩戴口罩,保持良好的衛生習慣。應當使用符合國標的產品,定期更換口罩。“從醫院感染防護的角度來看,要求每4—6小時更換一次口罩。”錢坤說,“當您發現身邊的朋友從兜里拿出了一個很軟很皺,并且表面毛茸茸的口罩時,應該及時提醒他更換口罩。”
使用符合國標的口罩可有效保護健康
“目前絕大多數的口罩消毒采用環氧乙烷,而環氧乙烷確實是世界衛生組織公布的一類致癌物。”錢坤說,“但拋開劑量談毒性是不科學的。按照相關規定,一次性醫用口罩經過解析期,出廠時的環氧乙烷殘留量不能超過10微克/克,這一濃度不會給人體帶來傷害。”
環氧乙烷屬于雜環類化合物,是一種重要的石化產品、也是一種廣譜滅菌劑,可以殺滅多種細菌、霉菌及真菌,被廣泛地應用于洗染、醫藥、農藥等領域。
杭州市食品藥品檢驗研究院醫療器械檢驗所所長肖海龍接受采訪時曾表示,一個口罩從包裝好,到環氧乙烷殺菌,經過7—14天的解析,再經歷出廠、倉庫、運輸、銷售等環節,最后到消費者手中,大約需要一個月的時間。而環氧乙烷本身極易揮發,出廠時已經符合國家標準,再加上長時間的揮發,存在殘留并且危害健康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錢坤表示,現階段,環氧乙烷滅菌是醫療器械領域最常見、最普遍、最成熟的滅菌方式,使用正規廠家生產的符合國標的口罩,能夠有效保護我們的身體健康。
肺結節產生存在多種誘因
“近兩年新增的肺結節患者,多數是因為升級了體檢套餐,由原有的胸片檢查改為更清晰的低劑量螺旋CT,或者因其他客觀原因進行了胸部CT檢查,才偶然發現自己有肺結節。可以說,肺結節患者的突然增加與戴口罩是同一時期內的不相關事件。”錢坤說。
錢坤告訴科技日報記者,常見的肺結節包括4種,分別是炎癥性結節、增生性結節、肺部良性結節和肺部惡性腫瘤。臨床數據顯示,90%以上的肺結節都是良性。
“炎癥性結節的外在病因是細菌和病毒的侵入,內在原因是機體抵抗力的下降。”錢坤說,“而從事采礦、裝修等工作卻缺少充分的職業防護,會使自身在短時間內吸入過量粉塵,并超出肺部本身的自清潔能力。這些顆粒物會長期積存在肺泡并形成慢性炎癥反應,最終形成增生性結節。”
錢坤表示,肺部良性結節多在非特定條件下產生,而肺部惡性腫瘤則多由肺部慢性疾病誘發,或由其他器官惡性腫瘤轉移導致。
錢坤建議,預防肺結節要注意呼吸道衛生、戒煙,并在呼吸道疾病高發季節佩戴口罩。同時,還要注意居室環境的通風,避免過度裝修。平時要多鍛煉,增強心肺功能。對于特殊職業群體,要加強職業防護,并定期參加有毒有害工種的職業體檢。(實習記者蘇菁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