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兵河:女性壓力大運動少更易患乳腺癌
發布時間: 2018-11-13 14:06:27 | 來源: 新華網 | 責任編輯: 張豐
多年來,乳腺癌始終是中國女性發病率最高的惡性腫瘤,也是女性從年輕到老都需要密切注意防范的惡性腫瘤之一。近日,在由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北京乳腺病防治學會、風信子康復之家共同主辦的“認知腫瘤,科學防治”女性相關腫瘤宣教大會上,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內科主任徐兵河教授在接受新華網采訪時表示,乳腺癌是與雌激素密切相關的一類腫瘤,而當前很多女性高熱量、高脂肪的飲食習慣,加之工作壓力大、精神高度緊張、缺乏運動等,都會引起內分泌的紊亂,從而導致乳腺癌的發生。因此,提高女性對乳腺癌發生發展的認知,對降低我國女性乳腺癌的發病風險至關重要。
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內科主任徐兵河教授
女性乳腺癌發病率在20歲后迅速上升
盡管目前乳腺癌的發病高峰在五六十歲,但年輕女性對乳腺癌的防范也不能掉以輕心。
根據國家癌癥中心公布的全國乳腺癌統計數據,我國女性乳腺癌發病率在20歲以后隨年齡迅速上升,并于55-60歲達到高峰;死亡率則隨年齡的增長逐漸升高,25歲后增長迅速于60歲年齡組達到第一個高峰,并于85歲以上年齡組達到死亡高峰。但需要注意的是,女性對乳腺癌的危險因素及相關癥狀的認知水平較低,尤其是35歲以后女性人群。
有研究表明,我國中老年女性與年輕女性的乳腺癌臨床病理特征差異較大,年輕女性乳腺癌的組織學分級較高、腫瘤細胞分化較差,更容易出現淋巴結轉移;而且臨床分期較晚,治療后更容易復發和轉移,預后較差。雖然乳腺癌的患者數量一直在不斷攀升,但通過早期自查和篩查,早期乳腺癌被治愈的幾率很大。徐兵河表示,乳腺癌并非單一疾病,而是由不同亞型組成的一組疾病,包括管腔A型、管腔B型、HER2過表達型以及三陰性乳腺癌。不同乳腺癌亞型的預后存在明顯差異,醫生會根據乳腺癌患者的分子亞型選擇不同的治療策略。
性激素水平異常是主要危險因素之一
乳腺癌的發生與很多因素有關,包括遺傳、吸煙、飲酒、肥胖、精神壓力過大以及初產年齡過晚、未生育、未哺乳、多次流產等因素。
徐兵河表示,遺傳性乳腺癌占所有乳腺癌的5%-10%,非遺傳因素有關的占90%以上,這里面的因素很多,但需要注意的是,乳腺癌作為與雌激素密切相關的一類腫瘤,性激素水平異常是女性乳腺癌的主要危險因素之一,其主要受女性生殖因素的影響,如初潮年齡早、初產年齡晚、絕經年齡晚可通過延長女性乳腺暴露于雌激素的時間而增加乳腺癌的發病風險。城市女性初產年齡較晚、未產、母乳喂養時間減少(甚至不哺乳)等所占比例遠高于農村女性,導致其乳腺癌的發病風險更高。
為什么以前乳腺癌患者較少?徐兵河表示,主要是生活方式的影響。“過去人們的生活水平較低,飲食以瓜果蔬菜居多,一年也吃不了幾頓肉,現在是天天吃。高脂肪、高熱量的食物,它也容易轉化為雌激素,使女性體內雌激素水平異常增高,就容易得乳腺癌,特別是絕經后肥胖的女性。”徐兵河說,還有一個影響雌激素平衡的重要因素是精神因素,工作壓力大、精神緊張,加之運動量少,也會導致女性激素水平分泌的平衡失調,免疫功能下降。
每到年底,很多女性的體檢表上就會出現乳腺增生或乳腺結節的字樣。徐兵河說,乳腺增生其實也是內分泌紊亂的一個表現,女性的生理期28天左右,一般是很規律的,但是在精神、飲食、作息等外在因素的影響下,對內分泌產生影響,引起紊亂,從而對乳房產生刺激。
對于乳腺癌的防范,徐兵河表示,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定期的乳腺檢查是重要的防范舉措。平時多吃蔬菜水果等低熱量食物,少吃脂肪含量高的高能量食物,多運動,精神上多放松,定期進行檢查。而對于有家族史的女性,應盡早到醫院進行檢查。40歲以上的女性,建議每年做一次乳腺B超及乳腺鉬靶的篩查。
乳腺癌治療“離不開西醫也離不開中醫”
“現在中國的乳腺癌患者幾乎都吃中藥,這與我國數千年的傳統醫藥文化有關。”徐兵河表示,乳腺癌治療離不開西醫也離不開中醫,中醫藥可以在腫瘤治療的各個階段發揮作用,幫助患者提高生活質量,甚至延長生存期。但需要注意的是,不能說害怕手術或者藥物的副作用而拒絕治療,導致喪失了治療的最佳時機。
徐兵河表示,目前,乳腺癌的綜合治療已成為臨床醫生的共識,而個體化治療就是在綜合治療的基礎上,根據腫瘤的不同病理及分子生物學特點、病期、病情及患者的全身狀況,對每個患者制定出個體化的治療方案,在獲得最佳療效的同時,盡可能減少治療帶來的不良反應,提高生活質量,節約衛生資源。
“中醫藥的一個特點是辨證施治,都是個體化治療,每一個患者吃的中藥都不一樣。所以很難進行隨機分組的臨床研究,比如吃中藥和不吃中藥,到底哪個更好一些,做起來是非常困難的。如果吃中成藥的話,理論上我覺得不是特別合適,因為中醫還是講究辨證施治。如果每個病人吃的中藥都不一樣,最后做分析也很難,也不能推廣到所有的病人,必須憑這個中醫大夫個人的經驗。”徐兵河說,未來,在乳腺癌的治療方面,還是希望中西醫能有更多的合作。(劉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