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館藏明永樂時期陶瓷欣賞(二)
發布時間: 2018-07-25 16:13:21 | 來源: 人民網 | 責任編輯: 張豐
青花花卉錦紋雙耳扁瓶
青花花卉錦紋雙耳扁瓶瓶底
青花花卉錦紋雙耳扁瓶,明永樂,高24.3cm,口徑3.5cm,足徑7.4cm。
瓶蒜頭口,束頸,圓形扁腹。口肩連以對稱的如意耳,腹兩側正中各凸飾一乳釘紋,璧形底足,無款識。瓶口邊繪如意紋,腹部紋飾以六角星開光向四周伸展構成六邊形錦式開光,開光內繪折枝花、纏枝花、朵花、團花、江崖海水等紋飾,足邊繪朵梅紋一周。
此瓶造型仿自阿拉伯銅器,紋飾的題材與布局都具有西亞風格。
青花菊瓣紋碗
青花菊瓣紋碗內心
青花菊瓣紋碗碗底
青花菊瓣紋碗,明永樂,高10.3cm,口徑21.2cm,足徑7.6cm。清宮舊藏。
碗敞口,瘦底,為雞心碗。通體青花紋飾。碗心雙圈內飾折枝枇杷紋,內壁飾纏枝花紋,內口飾海水紋。外口飾回紋,外壁飾菊瓣紋,紋飾間隔以青花線。圈足內施白釉,無款識。
碗外壁以花瓣紋裝飾是明永樂、宣德時典型的風格特征,花瓣紋通常作為主體紋飾與其它花紋配合。此碗外壁以32枚菊花瓣為飾,花瓣細長呈放射狀排列。這些花瓣從足上直接伸展到外口沿下,布滿整個腹壁,花瓣細長,排列有序。此器青花色調艷麗并有暈散,紋飾規矩而不失明快。
青花折枝花紋八方燭臺
青花折枝花紋八方燭臺,明永樂,高38.5cm,口徑9cm,足徑23.5cm。清宮舊藏。
燭臺為八方式,分上下兩層。上下均為束腰八方形,底內中空。上層臺座由上到下分別描繪蕉葉紋、回紋、變形蓮瓣紋。兩層臺座之間的支柱飾有錦紋及纏枝花紋。下層臺座座面為海水江崖紋,邊沿飾蓮瓣紋一周,外壁八面繪八組各式纏枝花卉。青花色澤濃艷,有暈散感,局部有“鐵銹疤”。白釉肥厚瑩澈,底無釉。
早在三國兩晉時代,瓷燭臺即在中國出現,如三國時的羊形燭臺、兩晉的騎獸人燭臺等,南北朝時盛行蓮花狀燭臺,隋唐時的燭臺底座多刻劃精美的花紋,明代則盛行八方燭臺。此八方燭臺繪制紋飾所用的青料為進口鈷料,即所謂的“蘇泥勃青”(或“蘇麻離青”)。此燭臺的造型系模仿西亞地區清真寺的銅燭臺燒制而成。銅質燭臺在古代埃及和敘利亞地區十分流行。
甜白釉僧帽壺
甜白釉僧帽壺壺底
甜白釉僧帽壺,明永樂,高19.7cm,通流長16.7cm,足徑7.5cm。
壺因口部形似僧人之帽而俗稱“僧帽壺”。闊頸,鼓腹,瘦底,圈足。壺身一側口邊至頸部置寬帶形曲柄,相對的另一側出鴨嘴狀流槽。通體施甜白釉,無款識。
此壺造型端莊秀麗,釉面恬靜瑩潤,釉色白如凝脂,優美的器形配以甜美的釉色,相得益彰。
此壺式借鑒于藏傳佛教使用的金屬質器皿,瓷制品始見于元代的青白釉瓷。明代永樂、宣德時期,漢藏文化交流頻繁,景德鎮御器廠曾大量燒造僧帽壺,其中以白釉和紅釉制品最為名貴。清代康熙朝曾仿燒永樂和宣德時的白釉、紅釉僧帽壺。
青花雙耳葫蘆式扁瓶
青花雙耳葫蘆式扁瓶,明永樂,高25.2cm,口徑3.3cm,足徑6cm。
瓶葫蘆式,收口,束頸,圓形扁腹,淺圈足。中部兩節葫蘆間有如意形雙耳。瓶上部飾纏枝花紋,下腹部兩面各繪輪花一朵,周圍環繞花葉紋一周。無款識。
明永樂青花呈色濃艷,可見結晶斑。此瓶應是受西亞器物風格的影響而燒制的。
青花纏枝花紋折沿盆
青花纏枝花紋折沿盆底部
青花纏枝花紋折沿盆,明永樂,高13.9cm,口徑31.6cm,底徑21.5cm。
盆折沿,腹垂直,平底露胎。里外青花裝飾。盆里沿繪纏枝花一周,內壁繪纏枝花7朵,盆底繪回紋一周,回紋內繪八瓣團花,花瓣呈變形蕉葉紋,紋內又繪暗八仙。盆外沿繪折枝花卉8朵,外壁繪纏枝花卉7朵,底邊繪變形朵花紋一周。外底素胎無釉。無款識。
此盆青花呈色濃艷,有暈散現象,為蘇泥勃青料所致。紋飾繁復生動,層次分明,是永樂時期受西亞國家金銀器的影響而創燒的一種新器型。
鮮紅釉印花云龍紋高足碗
鮮紅釉印花云龍紋高足碗,高9.9cm,口徑15.8cm,足徑4.2cm。
碗撇口,弧腹,高圈足微外撇。碗外壁及足滿施鮮艷的寶石紅釉,內壁為白釉,有暗云龍紋裝飾。碗心暗刻篆書“永樂年制”四字款。
此碗造型秀美,鮮紅釉純凈無瑕,亮麗勻凈,為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唯一帶有永樂官窯年款的紅釉器。
高足碗盛于元代,又稱靶杯,在明代初年亦十分流行。永樂紅釉高足碗彌足珍貴,最負盛名。
青花折枝花果紋梅瓶
青花折枝花果紋梅瓶,高28.5cm,口徑4.8cm,足徑11.3cm。
瓶小口圓唇,短頸,豐肩,寬圈足。通體青花裝飾。肩部繪變形蓮瓣紋,紋內繪朵花。瓶身繪折枝花果,大小各3枝,分別為石榴、枇杷、櫻桃、葡萄、荔枝,近足處繪上仰蕉葉紋一周,素底無釉。此瓶是明永樂時期景德鎮御窯廠燒制的宮廷用器,這種梅瓶的傳世完整器物不多,十分名貴。
此梅瓶胎質潔白,做工精細,青花畫工嫻熟。永樂時期使用的青花鈷料是一種稱為“蘇麻離青”的進口料,含鐵量較高,呈色濃重青翠,往往出現鐵銹斑疵。此瓶的青花鈷料即典型的進口料,在白胎的映襯下,罩于釉下的青花青翠濃艷,花果上布滿褐色的鐵結晶斑點,有如一幅傳統的水墨畫,暈散自然。
清雍正、乾隆時官窯曾仿造此梅瓶,造型、釉色較接近原物,唯青花的鐵結晶斑點過于均勻、細潔,與永樂青花自然暈散的風格有別。
青花壓手杯(花心)
青花壓手杯(花心)杯心
青花壓手杯(花心)杯底
青花壓手杯(花心),明永樂,高4.9cm,口徑9.2cm,足徑3.9cm。
杯體如小碗狀,口微撇,折腰,豐底,圈足。內外均繪青花紋飾。杯心有葵花一朵,花心署青花篆體“永樂年制”四字款。外壁口沿下繪朵梅,腹部繪纏枝蓮紋。
壓手杯是明代永樂時期景德鎮御窯廠創制的新型瓷杯。此杯制作精細,形體古樸敦厚,青花色調深翠。
壓手杯的特點為胎體厚重,重心在杯的下部,口沿微微外撇,手握杯時,正壓合于手的虎口處,給人以沉重壓手之感,故有“壓手杯”之稱。明代永樂青花壓手杯是明代瓷器中能與文獻記載相互印證的一種實物,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明人谷應泰撰《博物要覽》一書中特別提到了這種杯:“若我永樂年造壓手杯,坦口,折腰,砂足滑底。中心畫有雙獅滾球,球內”大明永樂年制“六字或四字篆書,細若米粒,此為上品;鴛鴦心者次之;花心者又其次也。杯外青花深翠,式樣精妙,傳世可久,價亦甚高。”在故宮博物院的藏品中,有雙獅繡球內書年款和花心內書年款的永樂青花壓手杯。另有杯心為鴛鴦臥蓮圖案者,系明萬歷時期仿制。此種品質精良且帶有永樂年款的壓手杯,據目前掌握的資料看,僅故宮博物院收藏有4件。
青花折枝月季紋碗
青花折枝月季紋碗內心
青花折枝月季紋碗,明永樂,高5.9cm,口徑11.1cm,足徑4.6cm。清宮舊藏。
碗撇口,弧壁,圈足。通體青花紋飾。碗心雙圈內飾勾蓮紋,里口沿飾忍冬紋,外壁飾折枝山茶花紋。紋飾簡潔、清新而明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