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鲁夜鲁很鲁在线视频视频,思思久99久国内精品视频,国产v亚洲v天堂无码久久,香蕉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在

當前位置: 健康中國> >

古爾班通古特沙漠邊的兩代守護人

發布時間: 2018-05-29 10:37:54   |  來源: 新華每日電訊   |  責任編輯: 張豐

在新疆古爾班通古特沙漠的南緣,馬宗輝、馬曉華父子用26年的時間,管護著380畝防風基干林、1萬余畝國家公益林,為阻擋沙害的林帶延續生命。

在我國第二大沙漠的南部,有一片綠洲向沙漠腹地延伸了近70公里,那是屬于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八師150團的“奇跡”。在20世紀50年代,數千名軍墾戰士開始在沙海邊植樹,為了把樹種活,戰士們把百里之外運來的食用水留給了小樹苗。

20世紀60年代,馬宗輝從甘肅老家來到150團,墾荒安家。1992年,團里急缺護林員,馬宗輝便帶上全部家當來到無人居住的沙漠邊,開始用一己之力守護團場幾十年種下的綠色。3年后,馬曉華手握軍功復員回家,本應成為150團一名“有身份、有地位”的工人,卻被父親召回。

“直到父親去世,我才開始理解他當初的決定,林子總得有人守著,即使他知道有多苦。”馬曉華說,回到沙漠邊那年,他只有23歲,荒涼與辛苦讓他也怨過父親。

“現在有了機井和管道,澆水方便多了,打開閥門,看樹喝飽。以前每次和父親澆水前,都要一點一點清理出渠道里的沙子,所有的樹澆一遍,至少得一個月。過去風沙大,黑風一吹,根本找不到回家的路,我們父子就躲在沙包后面,頭發里、衣服里、嘴里都是沙子。”馬曉華回憶。

在父親的帶領下,馬曉華開始熟悉這份苦差事,也開始與樹有了感情。2006年,父親因病住院,但因為當時林帶正需澆水,他無法抽身,直到父親去世前3天,他才趕到父親身邊。“這是一輩子的遺憾。父親臨走時說‘讓我把他埋在沙漠邊’。”馬曉華說。

“看著林子,就想起父親,所以我怎么能放棄?”如今,馬曉華依舊每天早上7點準時出發,為長有20多公里的林帶澆水,餓了一口干糧、渴了一瓢渠水、累了睡在林邊,日日如此。馬曉華說,現在的天還算舒服,一到盛夏,地都燙腳,不穿長袖會曬掉胳膊上的皮,而冬天零下40攝氏度的低溫更是難熬。

林帶外圍是馬曉華看護的國家公益林,1萬多畝的梭梭、紅柳等植被安全由他負責。每周,馬曉華都會騎著他的二手摩托車巡邏兩次。

“看到有人砍伐,一定要阻止,也被人威脅過,也被人罵‘像野人一樣’,但是這片公益林從20世紀60年代就開始種,長到現在,穩住沙塵,太珍貴了。”馬曉華說。

為了這些樹,馬曉華的左眼幾近失明。在一次澆水時,沙棗刺扎進了他的眼睛,造成真菌感染,因為沒有及時就醫,視力模糊再也無法恢復。因為長時間浸泡在涼水里,馬曉華的手和膝蓋也落下了關節炎。

如今,馬曉華每月依舊只有2500元的工資,他只舍得給自己買15元一雙的鞋子,鞋底太薄容易被沙棗刺刺穿,他就往鞋里墊上厚鞋墊。與父親住過的房子也已破敗不堪,馬曉華搬到了幾百米外一間20世紀80年代建成的空磚房里,直到現在,這個“偏僻”的房子還沒有通上自來水。“妻子為了照顧上學的兒子,住在團場,但他們支持我。”馬曉華說。

從2006年開始,150團依靠全團職工,種下了一條寬100米,長100公里,總面積達1萬畝的環團阻沙基干林,成為我國三北防護林工程在新疆的一部分,在馬曉華守護下的林帶樹木存活率達到85%以上。(新華社記者白佳麗、周生斌)

延伸閱讀